盛夏骄阳似火,青春热辣滚烫。近日,色情网
“吾赢”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通州区漷县镇吴营村,开展“非遗焕新,筑梦乡野”主题实践活动。实践团兵分两路:一队走访非遗传承人,学习传统技艺;另一队深入田间地头,通过实地调研、人物访谈、影像记录等方式,用心感受乡村发展脉搏,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,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
在与吴营村党支部杨书记的深入交流中,我们见证了一个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。这个京郊村庄的蝶变令人惊叹:昔日的农业村落如今已蜕变为“北京市美丽乡村示范村”的标杆。通过创新实施“党建领航、绿色发展、产业融合”三位一体发展路径,村庄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——从过去的污水遍地到如今的管网通达,从泥泞小路到整洁的柏油巷道。尤为可贵的是,村庄立足运河文化底蕴,巧妙地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旅产业相结合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在深入调研吴营村非遗项目时,实践团成员被传统手编扫帚技艺深深吸引。这种源自运河农耕文化的技艺,以高粱秆为材,经削皮、浸泡、编织等十二道工序制成,既是实用器具,更承载着乡村记忆。在非遗传承人王师傅的指导下,队员们从选料学起,亲身体验扫帚编织。看似简单的捆扎动作,实则暗含力道与技巧。“要像给姑娘编辫子一样,松紧要得当”。王师傅的比喻让队员们恍然大悟。经过反复练习,团队最终制作出融入现代元素的迷你扫帚挂件,既保留传统工艺,又符合当下审美。

为让“老手艺”焕发“新活力”,团队创新提出“非遗+相声”的推广模式。团队成员邀请校园相声社成员共同创作《扫帚里的学问》。这段原创相声将传统技艺与网络热词巧妙结合:“这扫帚往门口一摆”,那叫“镇宅神器”;往车上一挂,保准导航都不带跑偏的!诙谐的语言既科普了扫帚“去晦气”的民俗内涵,又带出“非遗产品网上购”的销售新渠道。实践团联合农村合作社同步开展“双线”推广模式,即线下在农场设置体验区,游客可现场学编扫帚,扫码听相声解说;线上则制作“一分钟学非遗”短视频,通过“手编扫帚挑战赛”吸引年轻群体参与。
这种沉浸式传播取得显著效果,村支书杨书记赞叹道:“学生们用年轻人的方式,让老手艺走出了新路子。”这种创新尝试证明,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表达,乡村振兴呼唤青春智慧。正如实践团成员感悟:“当非遗遇见相声,传统就拥有了会说话的灵魂;当青年扎根乡土,乡村振兴就注入了不竭动力。”

在慢时光境休闲农场的参访中,农场主许月为实践团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代农业之旅。漫步于药香氤氲的生态大棚、落英缤纷的桃林秘境、匠心独运的非遗工坊和童趣盎然的萌宠乐园之间,同学们真切体会到“寓教于乐”的新型农耕文化。与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不同,以许月为代表的新农人正以互联网思维重构农业生产,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,展现出锐意进取的时代风采。这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新实践,让同学们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有了全新的认知。

实践团队通过镜头定格了乡村的四季风华与田园诗意,更真实捕捉到“新农人”群体在田间地头绽放的自信笑容。一幅照片或许只能展现某个瞬间,但当这些画面连缀成册,便构成了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叙事:这里有古老土地焕发的新生,有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,更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而这些,正是激励青年学子投身乡村建设的深层力量。